母女被卡点拦截大雪中冻一夜:请不要将人当符号看待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里约说 Author 里约热泪奴
文学的光亮 思想的天空
视频截图 图源网络
母女被卡点拦截大雪中冻一夜:请不要将人当符号看待
文/里约热泪奴
一早看到一个冲上热搜的报道,被刺痛了。
报道标题叫《河南一高中生放假回家遇防疫点被拦截 母女俩大雪中冻一夜》。
事件发生在河南许昌。董女士反映,22日晚间,上高中的女儿由学校统一安排送回家,被家附近防疫卡点工作人员拦下。董女士主动提出愿意全家隔离仍不予放行,随后母女二人步行投奔亲属,但均遭卡点堵截,无奈只得再次返回,仍不得进,她和女儿在大雪中站了一整夜,直到次日早,才由学校派车将女儿接回。
这个母亲在视频中哭诉,如果所有的教训都要一次次由生命来记取,那这样的教训未免太惨痛了。
我们可以来复盘、想象一下那样的场景,大雪夜,一对母女,其中准备回家的女儿有接种证明、核酸证明——她做了18次核酸检测——等各种证明,仍然回不了近在咫尺的家。大雪纷飞,应该还伴有寒风,她们就那样绝望地在雪中相拥,艰难地等待天明。
那是卡点,还是鬼门关?
守卡点的,究竟是人还是鬼?
穷尽所有词语都难以形容我心中的愤慨与不解:何以会荒诞至此?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直接死于这种病毒,但是,间接死于各种一刀切机械防疫的,已经发生多起了。
比如西安那个胎儿。
网上还看到,一个退休教授,不慎摔倒在过道上,救护车被居委会拦截进不来,最终老教授因救援不及时而过世。
那个被迫在雪地里站一晚的女高中生,如果患有某种隐疾,是否很有可能又由此增添一桩新的悲剧?
母女俩在雪地里徘徊,卡点工作人员总是能看到的吧,为什么对此无动于衷?送一件御寒的毛毯,总不是一件难事吧?
除了享受卡点带来的权力幻觉,何以对他人毫无恻隐之心?
对,恻隐之心,某种程度上成了我们社会的稀缺资源。
之所以这样,照我看来,是某些人将他人标签化、符号化的结果。
有一件事令我记忆颇深。
几年前,在英格兰东南部埃塞克斯郡一个工业园区内的一辆集装箱货车里发现39具尸体,其中包括一名未成年人。他们是被活活冻死的。这个集装箱“极有可能是一个冷藏箱,温度可能低至零下25摄氏度”。
据悉,这39人均为偷渡客,最开始的报道称他们均为“中国人”。
对这样一桩惨剧,很多人不是表现同情,而是幸灾乐祸。他们在网上留言说“活该”,祖国这么好,为什么要去偷渡呢?
事实上,后来的报道显示,遇难者并非中国人,而是来源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但这已经不重要了,一些人已经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的真实态度——在他们那里,遇难者的其他身份,比如父亲、母亲、妻子、丈夫、儿子、女儿之类的身份被抽离了,只剩下了一个身份:偷渡客。
对待一个标签化、符号化的偷渡客,当然不必动用人类的正常情感。
疫情卡点 图源网络(图文无关)
同样,在某个城市的医院拒绝孕妇的时候,在某些卡点工作人员雪夜拦截他人回家的时候,当事者眼里,无论是求助的患者,还是归家人,都被剥离了其他各种身份,只剩下了一个僵硬、空洞的符号,那就是,不符合防疫规定的人。
不对,这里没有“人”,只有“物”。
符号化、标签化,将一个人起码的同理心、悲悯心劫持了。
防止悲剧重演,需要机制的完善与细化,也需要我们告别对他人的符号化与标签化,而是将每一个“人”还原成有血有肉、有哭有笑的生命,让冰冷板结的内心获得应有的温度。
里约热泪奴,男,70后,湖南人。小学四年级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散文集、随笔集、评论集多部。现居深圳。微信公号:里约说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更多往期精粹
《柳叶刀》预测新冠疫情三月底结束,有这么乐观吗,人类到底能不能杀死新冠病毒
赵瑜:“恶意返乡”和“恶意感染”,病毒让我们看到人性之恶和城市管理水平
"二湘的天空之城"被关小黑屋,新号刚刚开始,欢迎广而告之。愿意加入我们读者群的,请加微信”erxiang8d“,注明读者群。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